
黃梅戲,起源于清代中晚期以安慶為中心的皖江地區。最初由農民和手工業者創造并唱響于鄉村草臺,屬于地方戲曲劇種。其音樂優美、語言易懂且富含人文關懷,一直為廣大觀眾尤其是農村觀眾所喜愛。經過一代代黃梅戲前輩藝人的辛勤勞動,終于形成了一個強大的藝術團隊,直至涌現出嚴鳳英、王少舫這樣的藝術大師,使黃梅戲這一年輕的地方劇種得以迅猛發展和壯大。至今仍呈現出較強的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發展態勢。
安徽省安慶市是黃梅戲的發源地與發祥地,經過近兩百年的傳承,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黃梅戲給予了高度關注與重點扶持,黃梅戲在安慶已初步形成了人才培養、表演藝術、劇本和音樂創作、戲劇理論研究的完整體系。
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國務院公布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收入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百一十八項,黃梅戲傲然躋身其中。黃梅戲,一個既具有經典性,又具有流行性的藝術,在經歷了近兩百年的風風雨雨后,仍然散發著芬芳,成為安慶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閃亮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