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cg.fun吃瓜|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91理论|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思思精品视频|麻豆视频六区|亚洲免费av网站|双乳被快递员揉搓玩弄视频|成人91亚洲精品网站|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2022中文字幕在线,ai赵露思人工智能,扒开美女狂揉真人,兔子先生传媒文化作品,bl道具play,大胸喷奶水的www的视频网站

登錄/注冊 搜索

羅田建縣1500年| 王松平:祖籍羅田的一代文豪何景明

發布時間:2023-10-9 | 作者:羅田縣文化館


祖籍羅田的一代文豪何景明

作者/王松平


    

祖籍與家世


何景明(1483年—1521年),字仲默,號大復山人,又號白坡,生于信陽,祖籍羅田北豐河覆船山。祖墓尚在羅田,其孫何洛文,曾來羅田祭祖,并有“祭羅田祖墓文”存世。那么,何氏又是何時為何要遷移到河南信陽呢?這在何景明自撰的《封征仕郎中書舍人先考梅溪公行狀》中有答案:何氏祖先本是湖北人,早年在羅田做官,便定居在羅田。到元代末年,即將滅亡的蒙元王朝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加大對漢人的壓迫和剝削,大肆屠殺漢人,以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軍風起云涌,爆發了全國性的抗元戰爭。而這些戰爭也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導致不少人背井離鄉,逃往他處。

圖片何景明畫像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春,何景明高祖何太山,為躲避戰亂和兵役,不顧年近花甲的高齡,帶著4個兒子、兒媳,共10余人,從羅田移居光州,先在鄂豫交界處的武勝關附近大深山里,臨時住了一段日子,后定居在距今河南省信陽市東北90里的梅黃鄉,在那里另辟基業。因對官場的厭倦與憂患,何太山毅然決定徹底脫離仕宦生活,做一個自食其力的鄉村農夫。是年秋季里的一天,有紅巾軍將領率兵至梅黃一帶招兵,在招兵處插了紅白兩桿旗,言道:愿為軍者,站在紅旗下,愿為民者,站在白旗下。何太山毫不猶豫,拉著兒子們站在白旗下,立誓以務農為本。但不久之后,一是人地生疏,田產缺少,二是人各有志,兒孫中發生了一些變化,身材高大,且力大無窮的長子隆一,不甘農夫生活的平凡與寂寞,決意要去當兵,告別家人時,他對父母及弟弟、弟媳們說:“我此行從軍,不知是禍是福,但我不想連累這個家,不想連累父母和你們的子孫后代,我們的關系從此便算是斷絕了?!甭∫徽f到做到,一去不知所蹤。接著隆三、隆四留戀祖上田產,返回了羅田,只有次子隆二,名海,最為孝順,愿意留在父母身邊,以農為生,照料和贍養父母。

 何海18歲時娶妻劉氏,生了3個兒子,長子和幼子多病先后夭亡,幸次子何鑒(何景明爺爺)不僅身強力壯,而且勤奮好學,精通陰陽典術,推算準確,遠近聞名。最終打破了太山公不為官的祖訓,到信陽縣衙做了陰陽學典史。

何鑒為人仗義,很結人緣,他有5個兒子,依次起名為仁、義、禮、信、本,以明心志。同時,他從小就非常重視對孩子們的培養和教育,但10個指頭有長有短,5個兒子中,唯有4子何信(何景明父親)讀書最為聰慧,名列前茅。何信生于明英宗正統八年(1443年),自幼愛好古詩詞,20歲時與好友王憲等人結為詩社,常賦詩于浉河之上。他對梅花亦情有獨鐘,不僅寫有數首贊美梅花的詩詞,而且在住宅旁邊的小溪附近栽了許多梅樹,自稱“梅溪居士”。30歲時,在地方很有名氣,當時河南布政使(主管一省人事和財務)點名要他當高參(幕僚)。后在布政使的推薦下,被朝廷任命為甘肅會寧縣和陜西臨洮府渭源縣驛丞(今均屬甘肅)。

何信原配盧氏,生2子1女,即景韶、景晹、景雨;繼配李氏,又生2子1女,分別為景暉、景明、景晴。何信官雖不大,但從他這一代起,何氏家族又開始成了書香門第,走上了仕途,這對何景明兄弟幾人的成長以至成名,無疑有很大的關系。長子景韶官至巴陵(今湖南岳陽)縣令、山東東昌府通判、光祿寺少卿;次子景晹歷任陜西漢中俯漢陽縣知縣,候選知府;三子景暉,弘治十四年(1501年)舉人,授河南省教諭。四子景明原配張氏,無生養;繼配王氏,生3子2女。長子名夫,次子名立,三子名登。何信公的4個兒子中,景明這一門最為興旺發達。何夫,舉人,任遼東遠左經歷;何立,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舉人,歷任安徽懷遠縣知縣、德安府(今湖北安陸)同知,誥贈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何登,進士,任河北保定府知府。何景明做官之后,何信被御賜為“征仕郎中書舍人”,著有《梅溪集》存世。



何氏出神童


何景明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農歷八月初六。因其母李氏夫人懷孕時,夢見太陽落入懷中,所以其父信公起名叫景明,即日光明亮的意思。這年何景明長兄景韶已經22歲了,三年后,何景明剛滿4歲,長兄已是一舉及第,二哥景晹也學有小成。在這種環境下,何景明深受瑯瑯書聲的影響,激勵了上進心,所以從小便能埋頭于詩書之中。

89ea84bf8751f29e9746279e2a4aa822.jpg何景明像

據《何景明簡論》《何景明評傳》《何景明傳》一文二書載:何景明自幼聰敏,6歲時可以對對聯,8歲時可以寫詩文,讀書理解能力和記憶力都非常強,被當地人稱為“神童”。俗話說:爹奶疼的頭孫子,父母愛的斷腸兒,父親信公最偏愛的即是景明,為了讓景明出去見見世面,歷練一番,在景明11歲時,便將他帶到了臨洮渭源縣驛站。當時臨洮太守叫李默庵,對熱衷于讀書的少年特別鐘愛,他見何景明聰明好學,讓何景明與自己的兒子汝佐一起讀書。在這里何景明重溫了以前和長兄學過的“五經”“四書”,增讀了《春秋》,長了很多知識,三年后,父親告老還鄉,何景明跟隨父親回到了家中,大哥景韶便悉心教他學習《尚書》,僅9個月他就可以講解。恰此時沁水御史李瀚巡按汝寧,調試信陽諸生,當讀了何景明的卷子之后大稱“奇才”,并特意到何景明家中看何景明,一時何景明名聲遠播。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天,何景明和二哥景晹雙雙參加了本省鄉試,雙雙中舉,而且名列第三名,排在二哥景晹之前,時年16歲,更是轟動四方。弘治十五年(1502年),何景明20歲,又以優異成績考中了進士,留京都候職。明朝的京都已于1421年,由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至北京。按常規和憑何景明的才華,應為庶吉士,但因他生性耿直,不愿走動,沒有成為庶吉士。庶吉士,是中國明、清兩朝時翰林院內的短期職位。由科舉進士中選擇有潛質者擔任,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先在翰林院內學習,之后再授各種官職。情況有如今天的見習生或博士后。一時未安排職務的何景明只好聽從父母安排,請假回家與張氏完婚。次年攜張夫人至京都任職,被授為中書舍人。中書舍人,為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由文筆好者、有德者任之,屬從七品。
在這一年前后,何景明結識了當時以詩文著名于世的李夢陽、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人,他們話語投機,觀點一致,成為好友,后被稱為“前七子”。成為當時文壇領袖之一。



天下為己任

   

何景明入仕這個時期,正是宦官劉瑾當權之時,這劉瑾原本是一個一般的小太監,因進獻飛禽走獸,討得武宗的歡心,得以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大權在握,被稱為“八虎”之首。因當時武宗只有15歲,又貪玩,皇上如同虛設,下官只知有劉瑾而不知有皇上。一班朝廷大臣,不論是新官上任,還是幾朝元老,大都噤若寒蟬。面對劉瑾飛揚跋扈,專權獨斷,拉攏同黨,陷害忠良,行賄受賄,買官賣官,朝政腐敗等等現象,初入仕途的何景明很是看不過眼。他以天下為己任,從國家命運著想、利益為重,出使云南一回京都,就以大無畏的精神,挺身而出,一邊與劉瑾等人對抗,一邊上書太宰許進,勸其秉公執法,不要受劉瑾干擾,且語言激烈。但以他尚淺的資歷和低微的官職,他的言語不僅沒有受到許進重視,反而受到打擊。一氣之下,稱病歸家,專事著述。然而忌恨何景明的劉瑾,豈肯放過何景明,想方設法在小皇帝面前說何景明的壞話,將何景明免除了官職。直到正德五年(1510年)八月,劉瑾因謀反被誅,在閣老李東陽的極力推薦下,何景明才官復原職,仍授以中書舍人之職,外加一個直內閣制敕房經筵官,一月三次為皇帝和大臣講儒家經典。

圖片何景明作品

正德十二年(1517年),做了14年中書舍人的何景明,終于略有升遷,任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從六品,相當于今天的組織部兼人事部,長官為吏部尚書。下設四司:文選清史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萌、難萌、請封、捐封等事務。也很有實權。由于何景明辦事公道,口碑非常好,皇上一高興,第二年,又將他升為陜西提學副使(大約相當于現在的主抓公安、教育的副省長),官至四品。此時何景明36歲。上任三年中,何景明勤于本職工作,深受地方擁愛,政績斐然。歸納起來,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其一、選拔人才,關心生員。何景明到陜西之后,首先辦的事就是選拔人才,為國家尋找可以造就的棟梁。當時,陜西北邊靠近胡地,經常有胡人出沒,搶掠殺人,所以北邊幾個縣的道路為險路。前諸任提學,害怕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一般都不直接去那里,而采用“調試”的方法,讓學生們集中到內地考試。何景明則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親自到各縣主持考試,了解辦學情況。
 當他去商州巡學時,見商州學府地方極窄狹,旁邊有王母祠和某達官貴人的家廟。商州地方百姓對王母祠十分相信,認為它很靈驗,所以長期以來,煙火旺盛;而達官的家廟,更沒人敢動它,因此學府就得不到改造,只能處在狹小的范圍內。何景明找來太守,并說服達官貴人和地方百姓,將祠廟拆除了。
幾經奔波之后,何景明通過面試,把各州省的俊秀人才都選拔上來,集中在書院之內,親自督管教育。他對這些學生們都寄予厚望,對他們的學業,人品及生活方面關懷備至。一旦有學生因家貧而無法學習,他就從自己腰包里掏錢給他們,好讓這些學生安心學習,早日成才,可謂用心良苦。
《陜西通志》載,當大考之時,需要大批經費開支。而上方則下文要減少經費數額,以節約開支。何景明不理那一套,回信說:“國家正值少人之際,求賢若渴,并不在乎因求賢而花幾個錢。你這種看法是俗吏之見。”回信之后,不待指示,依舊按原方案行事,不減少必要的開支。
其二、教學重實用,重經世之術。注重學習的實用價值,學到治國之術,這是何景明一貫的主張,也是他培養學生的根本目的。
在他的論文《內篇》中,提出了“治在教”的觀點。他將古今老師分為四個等級,即上古的啟發道德之師為第一等;其次是漢代的經師,以作訓詁為主;第三是唐宋以來的詩文之師,專以“辯體裁,繩格律,審音響”為務;最次的是當代的舉業之師。為改變這種狀況,何景明在提學期間,身體力行,教導學生以治世為務,學點真東西。其教學程序為:學生以讀經書為根本,還要學習有關儒家關于性理的書籍和史書,在讀完這些必修課程之時,還要讀名家詩文,以了解文學的演變過程。這樣可以事半功倍,學有貫通。
其三、嫉惡如仇,懲治貪腐。凡有作惡者,無論什么背景,不講情面,依法懲治。朝臣廖鵬的弟弟廖鸞,鎮守關中,廖鵬本是一個沽名釣譽、迎拍馬之人,其弟更是仗勢欺人,橫行一方,當地百姓敢怒不敢言。有一次,何景明外出,正遇上廖鸞手下放馬吃一個老農的莊稼,老農與之講理,受到鞭擊。何景明一怒之下,將廖鸞手下捆綁起來,鞭打之后,再進行教育。這幾個欺人慣了的惡史,哪受過這等待遇?心中不平,向主人廖鸞告了一狀。廖鸞聽說是何景明,不敢替手下出頭,因他哥哥比他的官大,受何景明指責、數落,都忍氣吞聲,何況他呢?不僅此事不了了之,而且從此他們一個個收斂了行為,不敢胡作非為。
轄地有個知府,自恃為地方行政長官,而且是老資格,不把何景明看在眼里,不聽何景明指派,與何景明不予合作。何景明去見他,對他說:“君子應該正正當當地做人,難道你想像別的庸俗官吏一樣嗎?”言下之意,那些目無長官,以勢凌人的官吏都不是君子,而是俗吏。這位知府聽到這話以后,十分慚愧,改悔認錯了。
但也正是因為何景明這種務實精神,這樣長年操勞,東西奔波,而殃及身體。正德十六年(1521年)農歷二月,終因積勞成疾,突然吐血,可他仍然恪盡職守。到五月底,病情越來越重,實在堅持不住,這才不得不告病歸家。關于何景明在關中的這一事跡,在《世宗實錄》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何景明于六月初離開任上時,關中學生及同事等都不忍作別。從陜西到河南信陽,何景明整整走了兩個來月,因病情太重,旅途勞累,再加上天氣酷熱,回到家中的第6天之后(八月初九),他就病逝了。年僅39歲。
 嗚呼!好人天不使得好報。消息傳到陜西,學子們一個個如喪考妣,無不跪地嚎啕,斥罵天不假年!



浩氣傲風骨


 何景明一生為官廉潔,真正是做到了“一肩明月,兩袖清風?!彼蠲鍪乖颇弦荒暧杏啵胤焦倮舳挤浅W鹬厮?,紛紛給他送金銀財寶以及象牙、犀角,他都一一拒之。有一個小偷以為這位朝官很富有,便在深夜里偷走了何景明的全部行李。結果打開一看,除了幾件衣服外,就是60多卷書,頓時大失所望,嘆口氣,丟下行李走了。
《明史》和《中順大夫陜西提學副使何大復先生行狀》中均記載:“富貴功名不齒諸口,平生手不持一錢。讀書必至夜分以為常,與人講論終日不倦。安貧樂道,不念家產。居官勤事,以祿自守,復絲毫弗茍受,然又好予。卒后,閱囊中,僅余三十金。”古人有言,“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倍尉懊鳛楣偾昂笫拍辏钠诽釋W做了三年多,死后手中只有三十金,由此可想見他的為人了。
何景明對金錢、勢位從來不屑一爭,惟愿做到不違天理,問心無愧。臨終之日,其妻王氏說:“你雖居官,卻十分貧寒,兒女又小,倘若你有什么不幸,我們該怎么辦?”何景明說:“若無多患,第不昧天理足矣!”意思是:我想也不會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沒有昧天理行事,我這一生就沒有遺憾了。至誠至理,令人動容。
何景明與李夢陽是文友,李夢陽先后三次得罪權貴,招來殺身之禍,被罷官下獄。許多人避而遠之,而何景明每次都挺身相救,據理力爭,奔走呼吁,使李夢陽得救。時人皆稱之為“赤心朋友”。
武宗當時年齡不大,昏庸得不行,收畜義子,寵用番僧,與邊軍同出入,有時十天半月不上朝,給權臣以可乘之機。何景明非常著急,他認為只有向皇上進忠直言,才能切中時弊,讓國家長治久安。正要尋找機會時,不巧乾清宮發生火災,武宗認為這是天意,不可避免。何景明則借此機會,遞上了《陳言治安疏》,在奏疏中不僅直斥朝政腐敗,還直斥皇上四大錯誤:“義子不當蓄;邊軍不當留;番僧不當寵;宦官不當任?!币粫r震動朝野。萬幸的是,奏疏送到皇上手里之后,不知什么原因,皇上竟然破天荒沒有降罪于何景明。為此,何景明也被眾人稱之為有“節臣之氣,國士之風?!?/span>
這個時候,一些正直之士慕其大義而浩氣,主動與之結交,趨利小人,見他直言而不獲罪,對他畏懼三分,從而也想與他親近,所以何景明的威望日益提高,譽傳全國。有個叫錢寧的人,就是小人中的代表,他想結交何景明,找出祖傳的一幅古畫,請何景明為之題詩,借以自重。何景明說:“這是價值連城的名畫,讓我在上面亂寫亂畫,豈不是玷污了它嗎?”盡管如此,錢寧還是堅持題寫。畫放在何景明處近一年,何景明也沒有寫半個字,錢寧只得灰溜溜地取走了。
有一年,師御史客死京城官邸,因他秉公執法,得罪了一些人,昔日與之往來的所謂朋友,也是人走茶涼,無人為之安葬。何景明見了,聯絡幾位京師友人,拿錢買棺木壽衣,為師御史操辦喪事。
像上述之類的事,還有許許多多,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千古永留芳


明朝前期,文壇盛行以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為代表的“臺閣體”,其詩歌主要描寫上層官僚生活內容,應制、唱和之作非常多,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濃厚的道學氣,體現了上層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意趣。但是,臺閣體內容空泛,文氣萎靡,缺乏對自我真情實感的表達,也缺乏對社會現實的關懷,更缺乏藝術創造的熱情,如果照此發展,將會把文學引向絕境。針對這種茍且平庸的文風,何景明中進士入京之后,便與李夢陽等六人一起,合力倡導改革文風,以“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相號召,反對臺閣體,天下文士紛紛響應,遂成為明代文壇“前七子”和領袖之一。
在“七子”中,何景明與李夢陽最有成就,故“天下語詩文,必并稱何、李”,又與李夢陽、邊貢、徐禎卿合稱“四杰”,又與李夢陽、王世貞合稱“海內三才”(《明史·何景明傳》)。
何景明在《述歸賦》中披露自己的文學思想是“于古人之文,務得其宏偉之觀,超曠之趣”;“不墜古人之余烈”。這在打擊明代前期盛行的臺閣體詩文及八股文上,有一定積極作用。正德年間,他這種主張產生了很大影響,一時“四方學士感愿知先生,車馬填門巷”(《何大復先生年譜》)。《四庫全書總目·大復集》亦稱:“正、嘉之間,景明與李夢陽俱倡為復古之學,天下翕然從之,文體一變?!?/span>

圖片何景明作品

 何景明傳世著作有《大復集》38卷,《雍大記》30卷,《何景明詩集》26卷及《何子雜言》《學約》等10多種。在明代詩歌集的《明詩別裁》中就選了何氏的48首,為全集之冠。明嘉慶十一年(1532年)進士,后任河南巡撫蔡汝楠曾在汝南天中山下禹王臺處為李白、杜甫、高適、何景明、李夢陽等五位詩人,立五賢祠并親撰碑文,以資紀念。幾百年來,何景明的《大復集》翻刻版本就有20多種。其著作多收入清代《四庫全書》,而《四庫全書》又被翻譯成許多外國文字,因而,何景明在國外也有一定的影響。  
何景明是一位充滿正義感的文學家、詩人,他的詩文創作的重要內容就是對人民生活的關注、對民生疾苦的悲憫,對黑暗現實政治的揭露。比如《玄明宮行》等詩中諷刺皇室的奢欲和劉謹的用權;比如《平夷所老人》寫一位孤獨老兵的悲苦遭遇:“平夷老人發兩肩,哀哀淚落古城煙。歲收斗粟輸田賦,日向諸鄰乞米錢。風雨饑寒趨路側,子孫流落避兵年。青春有伴難還土,白首無家尚戍邊……”全詩頗有杜甫“三吏”“三別”關注現實的沉痛之氣。比如《歲晏行》寫繁重賦稅壓榨下人民的苦難遭遇:“一年征求不少蠲,貧家賣男富賣田?!薄巴鶗r人家有儲粟,今歲人家飯不足。”《苦寒行》寫貧富對比:“貧士披毛褐,寡婦無完裯。寧知貴公子,絲竹宴朱樓。”《北風行》寫寒風中貧苦的老翁:“鄰翁歲暮缺衣褐,茅屋歇斜用繩縛。塵生釜甑暗不掃,寒入肌膚利如割。”這些詩歌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寄托了詩人對下層苦難人民的深切同情,詩中涌動著一股源自作者肺腑的深情。
同時,何景明也是一個善于思考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文人。在創作中,他發現有些人,并不明白復古即是改革的真正意義,拼命地學習唐詩,亦步亦趨,這樣的寫作終將詩歌創作帶到死胡同,沒有創新、沒有朝氣。他一回到信陽,就深入民間,接觸民間文學、民歌民謠,發現“真詩在民間?!闭J為真正的文學就是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就是有韻味的詩歌,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接地氣的詩歌。反對模仿,要求獨創。并批評了李夢陽的詩歌創作。李夢陽這人心胸比較狹窄,一氣之下,與何景明反目,不與何景明來往。以致何景明去世,他都沒有去悼念。  
 事實證明何景明是正確的。他向民間學習,創作的一些詩歌都充滿了清新的活力,具有“秀朗俊逸”的顯著特征。如《津魚打市歌》《羅女曲》等,全詩都散發出青春、自由的氣息,深受大家的喜愛。
 此外,何景明對于祖籍之地感情很深。創作了不少與祖籍之地有關的詩,如《回鄉曲》《游赤壁》《赤壁圖》等等,在詩句之間,反映了他對祖籍之地的眷戀之情。據老一輩羅田文化人講,羅田人民也沒忘記這位祖籍在羅田的一代文豪,曾在他的祖籍地覆船山建文昌閣以紀念之。

8fa19dc08a40f7f67f778f0f81cc19c6.png何景明之墓

何景明雖然在萬般遺憾中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但他一生清廉,為人耿直,剛正不阿,去虛務實,不論在政績方面,抑或是文學創作中,都為自己的生命調色板添加了一筆永不褪色的耀眼光彩,這是何景明的驕傲,也是值得羅田人民的自豪。因為他的祖籍在羅田,祖墳在羅田,根在羅田!





作者簡介


王松平,羅田縣政協文史專員,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湖北文史》《文史博覽》《今古傳奇》《短篇小說》等100余家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