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采風專輯|李曉紅:大楓樹下,且看花開
大楓樹下,且看花開
李曉紅
這個夏天,我的家鄉李家樓因為一座新建的魚鱗壩而紅極一時,成了網紅打卡點,刷爆了朋友圈和抖音平臺。我和哥哥作為從家鄉走出來的文化工作者,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家鄉做點什么,于是便有了8月4日文友們在我的家鄉相聚的畫面。
我的家鄉李家樓村位于北豐河上游、大霧山腳下,三面環山,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當車子從縣城出發,沿秀美的北豐河北上大約二十多分鐘的路程便可望見一座雕梁畫棟、古香古色的門樓。哥哥向大家介紹道:這就是李家樓門樓,它是進入李家樓村的標志,門樓剛剛完成了裝修,安裝了彩燈,到晚上門樓金碧輝煌,更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是以村部為中心進行節點打造項目之一。
穿過門樓,映入眼簾的是清清的河水自北向南橫從村子中間穿過,河的兩岸是寬闊的公路,路旁一排排整齊的景觀樹,樹葉葳蕤,在陽光下閃閃發光;一棟棟裝修時髦的小洋樓錯落有致,一盞盞太陽能路燈與仿古的攔河墻似忠誠的衛士,守護著家鄉的安寧;大紅的丹鳳朝陽塑像,昂首挺胸地屹立在村旁,那正是家鄉人朝氣蓬勃的樣子;路旁的紫薇花開得正艷,紫紅的、粉紅的、玫紅的,一簇簇的花在微風中張揚地搖曳著,似孩子們活潑的笑臉,歡迎我們的到來。
省藥監局駐村工作隊李隊長和村黨支部劉書記很熱情地帶著我們參觀了大別山藥業金銀花基地、紫檀沖水庫、村辦企業羅鑫鎖業公司。劉書記向我們介紹了李家樓村圍繞城鄉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在大力發展產業基礎上對人居環境整治進行提檔升級,以村部為中心開展節點打造情況,通過支部引領、資源整合和引進能人回鄉等方式,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和手工業,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實現了強村富民。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使我很是欣慰,特別是昔日的荒山一年四季盛開著金銀花,村民忙碌地采摘金銀花;在羅鑫鎖業有限公司廠房,村民們在各自崗位上緊張有序地忙碌著,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
參觀完紫檀沖水庫,我們直奔網紅打卡點——魚鱗壩。據了解該壩投資170多萬元,既保障了農業生產用水,又使之成為網紅打卡點。每天都有從周邊縣市慕名而來的游客,游客的車停都無法停放,村里不得不緊急新建停車場。心心念念的魚鱗壩,夏日納涼好去處,豈能錯過。同行的美女沒有平日的扭扭捏捏,踮起腳尖,撩起長裙,嘻嘻哈哈跳到水里;老少爺們更是無所顧忌地在水中嬉鬧著,調皮地用手捧起水揚起一串串水花,我們的衣服被濺起的水花淋濕了也全然不顧。哥哥成了專職攝影師,年紀稍長的幾位老師則斯文地在一旁笑著拍照發朋友圈或抖音,記錄美好時刻。或許此刻,歲月有短暫的輪回,我們則在水花中回到了兒時,成了在家鄉清清的河水中玩耍的少年。本以為玩水是少年的專利,哪曉得我們這些“老孩子”經不住夏日一掬清涼的誘惑,玩得不亦樂乎,直呼“不虛此行也!”
光陰荏苒,歲月滄桑,時光模糊了記憶,手指間濺落的水花觸動了我記憶的閘門。魚鱗壩上方氣派的門樓見證著家鄉的變化:門樓近年才有的,上世紀80年代前,那里矗立著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楓樹,樹冠五六丈高,樹干須兩人合抱。大楓樹枝椏橫生,虬枝突兀,郁郁蔥蔥,婀娜多姿,遮天蔽日,宛如一把巨傘,斜插在家鄉的河埂上,在幾里外的地方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是大霧山腳下幾個村的前方、百姓出行的必經之路,老百姓前往縣城都要從此而過,行人遇上暴風雨就地躲雨,站在樹下就不怕雨淋。在烈日炎炎驕陽似火的盛夏,這棵大樹營造一片綠蔭給人們帶來一絲陰涼,小時候經常結伴而行,到大楓樹下玩耍、采野花。
大楓樹遠近聞名路人皆知,曾是家鄉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更重的是它成了家鄉一株地理標識和辨別東西南北的風向標,是進入李家樓村的標志物,久而久之,成了李家坪村與李家樓村交界處的地名。那個年代交通工具只有班車,從縣城到李家樓的班車一天只有早、中、晚三趟,班車到李家樓就停在大楓樹下,村民在大楓樹下候車。沒有鐘表的年代,班車的喇叭響聲被當做時間點:早班車到了,母親催著我們快上學;午班車來了,我們該放學回家吃飯啦!晚班車到了的時候大約是下午放學的時間。
在那物質匱乏的年代里,能坐上一次班車是奢侈的,村里有不少老人從沒坐過班車,沒去過縣城。貧窮限制了人們的行動,去縣城五毛錢一張車票難住了多少英雄漢。我的祖父和父親在縣城上班,周末很少舍得坐班車回家,經常是坐上村里運送貨物的拖拉機,一路顛簸回家,為的是節省5毛錢。
時光是有記憶的,為改善村民生活,家鄉先后在河面上建起了三座兩車道的水泥大橋。漫步在家鄉寬闊的水泥橋面,往事歷歷在目,以前家鄉是年年防洪年年防不勝防,每次發洪水都有農田被水打沙壓、房屋垮塌、橋被沖走的事故發生。記憶最深的一次是我上初二的那年,那天正好是期末考試,我和村里的幾個同學像往常一樣去上學,天下大雨,住在河東的我們到位于紫檀沖水庫右側的李家樓中學必須要過河。當我們來到河邊時,洶涌的河水快要漫過橋面,當時的橋由一塊塊兩米寬的水泥板連接而成。河邊有不少觀望洪水的村民,他們都說不能過河,當時沒有電話,學校沒有通知放假,我們又想著期末考試重要,不顧他們的勸說,硬是一起過了河,到了學校才知道,老師正在想辦法通知放假,等我們在老師的護送下來到河邊時,遠遠就望見橋被洪水沖走了,河邊的好幾家商鋪也被沖垮了。無奈之下,老師帶著我們又返回學校,另想辦法。吃過午飯后,學校聯系了紫檀沖水庫工作人員,還是在老師的護送下,我們去水庫準備坐船到位于水庫溢洪道上方的大人沖村過橋回家。這個路線需坐船然后翻過幾個山,再過橋回家,經過三個村,大約十余里路。簡單的小木船,水庫水位非常高,為安全起見,小船一次只能坐四個人,每次老師必須護送,這樣一次只能送兩個學生。都是第一次坐船的懵懂少年,不敢望混濁的水面,有的嚇得大呼小叫,真是為難了老師,做好思想工作后,來回好幾趟才轉移到溢洪道左側安全地帶,然后我們結伴而行,傍晚時才安全到家。母親著急得哭了,多年之后想起來仍心有余悸。
大楓樹的存亡是家鄉變化的見證。家鄉的河道狹窄且彎彎曲曲,遇上洪水季節,河道泥沙堵塞,洪水泛濫,農田被水打沙壓。苦于年年防洪年年難免洪災之苦,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家鄉幾個村聯合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將從李家樓到長塘坳的彎曲的老河道改直。大楓樹恰好在紅線內,于是,村民忍疼割愛,砍掉了大楓樹。裁彎取直后的河道發洪水的次數減少了,家鄉趕上了城鄉一體化的東風,交通設施不斷改善。大楓樹雖然不復存在,旁邊已是筆直的高標準水泥公路,路邊栽種了桂花、紫薇、木槿花、月季……一年四季,鮮花不斷。每次回家從此而過,我都要透過車窗向外望去,看到養眼的景觀樹和清香撲鼻的鮮花,想起那棵大楓樹,似乎它依然屹立在那里,隱隱約約看見枝椏叢中的鳥兒群起群飛,嘰嘰喳喳聲此起彼伏。
“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河水,這就是我的家鄉……”騰格爾高亢優美的歌聲在我耳邊回響。我的家鄉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鮮花盛開:春天,百花齊放,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桐花,幽香的蘭花、薔薇花,還有很多知名或叫不出名字的野花;初夏,滿山滿坡的板栗花馥郁芬芳;秋天,遍野的野菊花、苦菜花如夏花般燦爛,;冬天,家鄉的烏桕樹、楓樹葉被風霜浸染,勝過“二月花”,開滿了田邊地角、溝溝壑壑;如今,家鄉人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居環境日益改善,實現了“鄉村美”“生態美”。回到家鄉,雖然再也見不到記憶中的大楓樹,但大楓樹的地名依然存在,那里有氣派的門樓。更令人驚喜的是那盛開在山崗、田疇間的金銀花,一株株嬌小鵝黃的花兒爭先恐后地怒放著,將鄉親們的心事樂開了花;還有那魚鱗壩上翻騰的浪花,飛珠濺玉,晶瑩剔透地在陽光下熠熠閃光……
啊,朋友,來吧,到我的家鄉來看花吧,看看這漫山遍野盛開的富裕之花,看看流金淌銀的北豐河,笑逐顏開的幸福之花!
- 上一篇: 文藝節目接地氣 文化盛宴暖民心
- 下一篇: 鄉村振興,文學采風與你同行